第18章风年后。李杰的调研报告,又一次登上了内参,这一次,引发的震动比上一次还要大。紧接着,杨春收在《浙省日报》第二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文中,他引用了李杰文章中的部分数据,再结合乌义县本土的部分数据,论证了鸡毛换糖的必要性。鸡毛换糖,既能推动乌义县的红糖产业,又能换回出口所需的‘红毛’。那些挑剩下的来的鸡毛,能够进行沤肥。利好粮食增产。利好农村。利好小商品流通。既能创汇,又能提高粮食产量,于国于民,可谓是双赢。连续两篇文章,都在经济、学术、新闻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但鸡毛换糖毕竟有擦边的嫌疑。上面没有彻底定调之前,官方是不可能给鸡毛换糖背书的。继‘陈江河’之后,杨春收也在省内出了名。作为真正的体制内的人,敢在这种时候给鸡毛换糖背书,无疑是一种极为大胆,且冒险的行为。虽然官方没有为其正名,但乌义县从事鸡毛换糖的‘个体’们,却看到了几分希望的曙光。微风乍起。这阵风,慢慢地吹响了北方,吹响了心脏地带。然后。风又从北方吹响了南方。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陆续出现了不少个体的小吃摊、补鞋摊、自行车修理铺。在陈小飞的来信中,燕京前门大珊栏街道办的干部带着几位知识青年,在天安门办起了燕京大碗茶青年茶舍,卖起了大碗茶。得知这事,陈小飞还特地去体验了一把。在那帮忙卖茶。免费的。虽然大碗茶的生意不好,但摆了那么久还没有出现问题,上面的态度,基本已经明朗化。收到信后,李杰截取了部分内容,然后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了《浙省日报》。接着。陆陆续续又有一部分学者、记者追踪了大碗茶的新闻。这是真的。不是造谣的假新闻。看到燕京发生的那些变化,官方虽然没有明面上出台相对应的政策,但个体摊贩的境遇,明显发生了变化。只要不涉及工业用品,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像陈家村,像温成那些兜售小商品的个体们,身上背着的枷锁,被解开了一道。敲糖帮的足迹,开始慢慢扩大。从乌义开始辐射,一直到省内,再到省外的长三角周边。陈家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政策松绑,鸡毛换糖的利润变大了,哪怕是最稳的陈金水,也会在担子里带上一些小商品。袜子、梳子、针线、红糖、盐等等小商品,都在可供选择的范围之内。在此之前,他还特地来了一趟县城,让李杰帮忙出出主意,当当参谋。哪些小商品能卖,哪些不能卖,那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李杰都给他们标注清楚了。后来。李杰听说那份手册成了敲糖帮人人必备的东西。不识字也要找人抄一份,然后让人念给自己听。虽然政策没有明确松绑,但在他们身上,李杰看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有一丝缝隙,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冲向那束光。期间。李杰又收到了一些学生的信件。大学生多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一些只有当地知道的新闻,都被他们一一传了回来。燕京、申海、金陵、羊城、津门、冰城等等,各地都在变化着。没办法。待业青年太多。两千多万的缺口,从哪找?企业根本安置不下这么多人,只能开放个体经营。然后。又是一年高考。今年陈家村一共五人参加高考,五人全部考中。不过,这一批大学生中,并没有清北复交那样级别的名校生。虽然没有,但能考上已经很不错了。高等教育没有大规模扩招之前,大学生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今年暑假,陈家村往届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全部回来,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学校那边。参加社会实践。少数几个回来的,还是带着任务来的。补课传统,不能丢。近期,陈家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商量,是不是集资建一个学堂。不是那种学校,而是专门给娃娃们补课用的课堂。在祠堂那边补课,总归不是一回事。两年过去,祠堂又重新启用,逢年过节,村民们都会过去祭拜一二,烧几刀纸,上两炷香。常年鸡毛换糖,陈家村的村民都很团结,虽然矛盾还有,但在这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