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热情(2 / 2)

,但是已经认识到了燃烧需要空气),要使用竹子做燃料,削片浸油后,三五根扎成一把,便可照明,燃烧时候散出来的烟也比木头少。至于通风,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挖出两个井口,在其中一侧井底生火,使井巷内污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热气流,沿竖井向上流动排出井外,而新鲜冷空气则从另一边的井巷进入,形成流动气场。

相比之下排水要麻烦一些,要在矿坑通道中挖出窄小的水沟,并在水沟的两边和底部铺上木板,使地下水沿水槽汇集到专门挖的水仓,再用绞车和木桶把积水提吊出井外。

这个消息被工头层层上报,最后到了马谡面前,于是马谡又把马钧请来(虽然两个马出身不是同一家,不过马谡看到丞相器重马钧后也给予他善待,还请赵家去长安贩卖商品的时候想办法私底下打听下马钧家人的下落),询问对方这样做的可行性。

马钧也不知道井下挖矿应该用什么东西,不过在知晓提出这个方案的士兵以前在兖州有个挖矿经验后还是表示可以一试。最先尝试的就是竹片浸油照明法,在确认这种照明方式确实比传统照明方式节约空气后,马谡就让矿山的官员在有若干洞口的坑道尝试“燃烧对流法”。

在此之前汉军主要依靠风箱以及牛皮囊等往井内灌风,后来又参考《天工开物》用竹管抽引的方法通风,不过效率都不太高,经过测试,“燃烧对流法”效率远胜前面几种方法,不过需要专人看管(以免变成火灾)。马钧看了看其它集中通风方式的运转后,表示可以试着做个畜力鼓风机来代替人力鼓风——可惜这里远离河流,不然弄个水排就好了。

沙雕网友援北伐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