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府内,吴汉却早早熄灯。 亲兵巡夜,只见窗前人影,一灯如豆,广平侯正伏案磨刀—— 霍霍声中,刀缺渐渐磨平,刀身寒光如初。 亲兵小声问:“将军明日不赴宴?” 屋内答一句淡淡:“刀归鞘,人未归。 再磨亮些,好去渔阳。” 邓晨正在准备行囊,小黄门进来传圣上口谕,要邓晨进宫面圣。邓晨心中一凛,赶忙放下手中的东西,整理好衣衫,随小黄门匆匆进宫。 邓晨见到刘秀后,赶忙上前一步,跪地行礼,口中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刘秀面带微笑,轻声说道:“爱卿快快起身,不必多礼。”邓晨谢恩后,站起身来,垂手而立,等待着刘秀的问话。 刘秀看似随意地与邓晨聊起了家常,询问他家中情况如何,是否一切安好。邓晨一一作答,心中却不禁暗暗揣测,刘秀今日召见自己,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寒暄几句吗? 果然,刘秀话锋一转,突然提及吴汉北行之事。他说道:“吴汉此次北行,朕虽应允了他的请求,但心中仍有些许担忧。爱卿与吴汉相识已久,对他的为人和能力想必也颇为了解,不知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邓晨心中一紧,他深知刘秀的顾虑所在。吴汉此去塞北,责任重大,若有闪失,不仅会影响朝廷的声誉,更可能引发边境的动荡。他定了定神,言辞恳切地回答道:“陛下放心,吴汉将军智勇双全,此次北行定能不辱使命,凯旋而归。微臣愿全力辅佐吴汉将军,绝不让陛下失望。” 刘秀微微点头,目光却始终落在邓晨身上,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实性。邓晨见状,赶忙继续说道:“如今塞北局势虽复杂,但吴汉将军经验丰富,必能应对自如。且他手下将士皆是精锐,此去定能大获全胜。” 刘秀沉默片刻,终于开口道:“希望如此。爱卿此去,务必与吴汉将军紧密配合,互通消息。若有任何异常情况,及时回报于朕。”邓晨连忙应道:“微臣遵命!” 刘秀挥了挥手,示意邓晨可以退下了。邓晨躬身行礼,缓缓退出殿外。他心中暗叹,这帝王心思果然难以揣测,不过既然已经答应了吴汉,他也只能一心赴北,为朝廷安定塞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建武三年,三月既望,黎明前的洛阳像一口刚出炉的铜钟,热得发红,却透着森森冷意。邓晨跨上乌骓,回望夏门城楼,铜驼的影子被初日拉得老长,像一条不肯挪窝的老狗。他怀里硬邦邦三样东西: 1. 光武帝手诏——封常山太守,兼领火器营; 2. 一卷羊皮,一卷神秘功法,至今只让他耳聪目明,飞石打鸟十中八九; 3. 一只手机,装有端侧AI模型。 周士率领着火器营的士兵们,马不停蹄地先行一步,他们已经抵达了河阳渡。与此同时,墨云风则带领着二十名轻骑兵,乔装成行商的模样,护送着邓晨缓缓前行。 这个速度之所以被称为“慢走”,完全是邓晨自己的决定。原来,早在邓晨的商铺中,就已经传来了卢芳要暗杀他的消息。然而,邓晨却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深知,如果卢芳真的想要杀他,那么必然会在路上动手。与其日夜提心吊胆地防备着,不如将战场直接锁定在“路上”,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卢芳的暗杀对常山造成更大的影响,也能让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 于是,这一行二十一人,全都身着青衫,头戴小帽,看上去就像是普通的商人。他们所骑的驮马背上,驮着鼓鼓囊囊的行囊,里面塞满了各种“洛阳杂货”:有精美的丝绸、醇香的曲糵、美味的胡饼,当然,还有三十枚“掌心雷”、两杆“迅雷短铳”以及一包“发烟戏珠”(实际上是土制的烟雾弹)。 邓晨心中暗自思忖,如果卢芳真的前来行刺,那么他绝对不会介意先放一场盛大的烟火,权当是为卢芳送行。